“无酒不成宴”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浪漫,而不是俗气。
因为酒是从孩子出生时就早早预备下的,为的就是18年后这一场为青春而来的盛宴。
旧时家里诞下婴孩,父母就会遍寻一坛好酒,埋于地下,盼望他饱读诗书,早日成才,有朝一日状元簪花,骑着高头大马,衣锦还乡时,便可起坛开酒,大宴宾客。
这一坛酒,也身着绯红的状元服,瓶身攒着状元花,故亦名曰:状元红。没有经过时间酝酿的礼,不足为礼;没有被天地加持过的礼,不足为礼;为一场未知的盛宴,藏一坛与天地共美的酒,不是浪漫是什么?
古代考中状元是万中挑一的事情,所以状元游街就成了一件又热闹又鼓舞人心的事情,让大家知道,有些荣曜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。
像状元骑马游街这样有仪式感的事情,毫无意外起源一定是在以仪式感闻名的宋代。北宋真宗年间有个叫蔡齐的一甲进士,仪表俊伟,举止端庄,真宗见了,回头对宰相寇准说:“得到合适的人才啦。”并下诏金吾仪仗给七马骑从,沿途传呼来显示尊宠。
看起来像皇帝老儿一时兴起想热闹热闹,其实恰是真宗年间,北宋政坛急需选拔优秀的人才,为了破除士族世袭的官制,鼓励没背景的读书人也能出人头地,为国家效力,宋真宗才想出这么一个又体面又有深意的行为艺术。
状元要有排面,状元骑的马就要更威风,据史料记载,明朝嘉靖十一年,年仅21岁的林大钦高中状元,皇帝赐他游街。他头戴金花乌纱帽,身穿大红袍,手捧钦点圣诏,脚跨金鞍红鬃马,前呼后拥,旗鼓开路,气派非凡。牌子都写 “肃静”、“回避”。
黄梅戏《女驸马》里唱着“中状元,着红袍,帽插官花”的神气形象深入人心。其实古代的状元袍可不止是红袍这么简单,它是有讲究的,不同的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袍子。
古代的状元袍分为朝服和常服两种。朝服是大红色的圆领袍子,一般在游街、赴各种宴席,第一次见皇帝的时候穿;常服就是工作装,是蓝色的圆领袍子,官帽上插着名贵的点翠簪花,被发了工作装的状元,就是六品官,先到秘书处翰林院去当个文员,这个时候衣服上就出现了表明官阶的补子,明朝六品补子的纹样是鹭鸶,鹭鸶的特点就是飞行特别有序,这意思就是让新科状元们上班要先守规矩。
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”古代为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就叫鹿鸣宴。因会在宴席上演奏《诗经》中的《小雅·鹿鸣》而得名,这是由周代的“乡饮酒礼”演变而来的一种聚会形式。鹿鸣宴的举办时间一般在放榜后,主要由各个地方官或者著名乡绅出钱,一是为了鼓励学子们上进,二也是为了践行。
鹿鸣宴上主要的活动是喝酒、唱歌、奏乐、吟诗作对,还会跳魁星舞。魁星是28星宿之一,掌管着文笔兴衰,长得丑但有才华,一手拿着朱笔,一手拿着墨斗,朱笔一点,文采斐然,脚下一登,独占鳌头,这就是“魁星点斗,独占鳌头”的 由来。
鹿是“禄”的谐音,古人认为,鹿有一种美德,就是不吃独食,遇到好吃的就招呼同伴来吃,所以,鹿鸣宴也有期待学子们将来互相帮助的意思。于是除了新科进士,进士们的师哥师姐也能来参加,北宋大师兄苏东坡为此还写了一首《鹿鸣宴》,诗中感慨无限:“他日曾陪探禹穴,白头重见赋南山。何时共乐升平事,风月笙箫一夜间。”
给状元送礼是门大学问,既要风雅又要有份量,作为最喜欢谐音梗的中国人,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玩梗的机会。
比如送一个纹样是两只螃蟹用钳夹芦苇的屏风,螃蟹又叫黄甲,跟用来公布名次的名册颜色很像,甲就是一等的意思,芦苇谐音“胪”,传胪就是公布名次的唱名仪式,所以这个屏风就叫“二甲传胪”,寓意平步青云。
还有一些瓷盘和玉雕、鼻烟壶、竹雕文房四宝上,有一只鹭鸶和莲花,鹭鸶又称白鹭,在中国古代也称“丝禽”,它们高洁且美丽,有诗人写它们飞起来是“惊飞远映碧山去,一树梨花落晚风”。当鹭鸶和同样高洁的莲花在一起,寓意前途光明,一直考运亨通,考什么有什么,叫做“一路连科”。
在学习考试这件事情上,中国人从来不含糊,该讲究的一样也不少。除了这些给状元的礼物,状元们在得知成绩,准备好一颗报效国家的心之前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,那就是——到国子监孔庙行拜师的“释菜礼”。
在典礼上准备酒、芹菜、枣、板栗等蔬果菜羹,祭献孔子及颜渊等贤哲,鼓乐齐鸣,对老师表示感谢和尊重,也立下对知识传承的誓言。
只有行完“释菜礼”,才算真正地进入社会,成为一名合格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“状元”。
从礼酒到礼服,从高头大马到拜师出道,看完了中国人为庆祝状元的诞生,设置这么多讲究的“状元礼”,就会知道,中国人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件事情有多看重。
今天已经是人人都有获得教育平等机会的现代社会,可是我们对知识的敬畏并没有因此增加,每年状元簪花时,都是青春的力量要冲进新世界的时候,如果我们能重拾这些仪式感满满的“状元礼”,是不是也会让人们从内心重新珍惜获得知识的每一个机会,不负韶光与期待。